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群众,他把帮扶百姓脱贫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苦口婆心动员群众参保,风雨无阻发展产业,他和贫困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了使命,为了责任,为了承诺,为了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联络镇高滩村,全村常住人口1190户4342人。2014年,该村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群众共95户298人。2014年至2017年的4年间,虽然55户158人脱贫,但全村贫困的面貌仍未完全改变。2017年4月27日,受自贡市医保局选派,时年26岁的刘祥第一次走进了这个离他工作的市区40多公里的小村子,1991年出生的他开启了“第一书记”扶贫生涯。这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一千里刚起步“号精准扶贫脉”
下派的第一天,刘祥在朋友圈里告诉大家:“接下来的两个月,我要霸榜!”起初大家都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他用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这个小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这两个月,他每天微信步数达到20000步,约12公里以上,经常占据步数排行榜第一。
这两个月,他对全村95户贫困户一户不落地进行了入户调查摸底,组织村民小组座谈,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对认定的贫困户进行数据排查核实,经过“大排查”和“小调整”后,最终精准识别贫困户75户236人。
这两个月,他对每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进行了详细了解,与贫困户面对面坐下来谈心,收集了贫困户对于脱贫的自身想法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商议“因户施策”措施;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沟通、与村民交流,了解了村里的发展规划和当前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是基础,只有把情况摸清摸透,才能保证后面的工作顺利推进”。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为此,他放弃了周末回家休息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奔走脱贫一线。高滩村村民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观望、怀疑,逐渐转变为接纳和配合。
图1:刘祥(左)入户了解老党员熊跃珊生活情况
五千里加把劲“建政策精准扶贫点”
高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谭定尧长期患有精神病、高血压等疾病,并独自生活。刘祥多次前往其家中了解情况,发现年满60岁的谭定尧主要靠低保金和农民养老保险生活,吃药看病的经济压力非常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刘祥积极向谭定尧宣传医保慢性病政策,主动接送他前往卫生院进行鉴定,并为其办理慢性病特殊病种手续。在拿到办理好的手续时,刘祥告诉他:“遇到困难我们共同商量解决,现在办理了慢性病特殊病种,你每年可享受最高1000元的门诊报账。”谭定尧眼含热泪,连连感谢党的政策好,让自己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医保实惠。
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前期的走访摸排中,刘祥发现村里贫困家庭中“因病致贫”的较多,而在医保局工作的他正好熟悉各项医疗保障政策,于是针对这类贫困家庭,他逐一上门讲解政策,对于行动不便的村民,主动帮忙做资料、跑程序。驻村的第一年,他几乎每天都往返于市、区、镇、村之间。为方便及时传递消息,他还建起了村民QQ群和微信群,发布最新的医保、社保、教育、产业扶持等政策信息。村民邓宽伯竖起大拇指说:“刘书记来了,就像市医保局在村里建了个联络点,有什么政策在家里就知道了,看病报销要带什么手续都一次性带齐了,再也没有跑冤枉路。”
“我就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为我们的贫困户干点实事儿,在他们看病住院之前,不让他们因为钱的事情发愁,看完了病,也不会因为高额的治疗费用而倾家荡产。”刘祥说道。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与市医保局联系市里第一、第四医院专家到村义诊300余人次,帮助患大病贫困户做资料、跑程序报销医疗费30余人次,帮助办理慢性病鉴定证50余人次;联系眼科医院每年到村免费进行眼科检查,并对有需要的贫困户免费进行白内障手术。两年时间,五千里路,四处奔走的刘祥把汗水撒满了高滩村的每个角落。
图2:刘祥在办公室翻阅医保资料
一万里不松懈“开精准脱贫方”
让贫困家庭享受到医疗保障政策,算是解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但发展长效产业、巩固脱贫成效、让群众拥有持续稳定的收益,就要确保其“脱贫不返贫”,这才是脱贫攻坚的大事。
当时,高滩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亩产纯收益很低,因为留守村民老弱病残较多、缺乏劳动力等因素,高滩村一直难以摆脱贫困。没有工厂、商铺,只有荒废的山塘和林地,产业发展十分的落后。为此,刘祥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实地勘查、深入分析,结合村情,厚着脸皮拜访企业,探索了“支部+专合组织+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培育经营主体。在刘祥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村里成立了粮油专合社,推广优质稻种植;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推广林下养殖桫椤鸡;成立了手工合作社,将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妇女发动起来,手把手地开展技术培训,共引导30余户农户实现居家就业,其中贫困家庭有10余户,每月户均增收600元。一系列的产业扶贫项目让村民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也找到了生计。如今,各个合作社正在稳步发展之中,将为高滩村村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
2019年初,原定两年时间的驻村帮扶工作即将结束。“村两委班子和村民都挽留我。我当时想,好不容易有了点儿起色,单位领导也尊重我的个人意愿,我就留下来再干一轮吧!”刘祥说,“我本身就是沿滩人,虽然家不在高滩村,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乡亲都是我的亲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2015年6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饱含着习总书记对扶贫干部的浓浓深情。扶贫的路,是脚下走出来的。三年零四个月,1000多个日日夜夜,每天奔波于市区和村里的刘祥,行走的路程早已超过了一万里。决胜脱贫攻坚即将迎来最终的检验,但“万里”并不是扶贫之路的终点,他还会继续走下去,带领高滩村的村民们在决胜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医疗保障脱贫攻坚专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