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视力保护色:
  • 名称: 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09号建议的答复
  • 索引号: 2022-05-00007 发文字号: 医保函〔2022〕49号
  • 发布日期: 2022-08-01 发布机构:
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09号建议的答复
日期:2022-08-01 访问次数: 字号:[ ]

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09号建议的答复

医保函〔2022〕49号

姜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取消或优化异地就医转诊备案工作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取消异地就医备案的建议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采取备案制管理,主要是为了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引导参保群众合理有序就医。同时,通过登记备案将参保人信息纳入异地就医备案人员库,以便就医地为参保人提供精准高效的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国家医保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简化和优化包括异地转诊在内的异地就医备案手续。一是取消繁琐证明盖章。取消需就医地提供的所有审批盖章证明,住院跨省直接结算直接备案到就医地,无需指定具体的医疗机构,方便参保患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二是统一备案材料。《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全国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的通知》(医保发〔2020〕18号)从全国层面统一了包括异地转诊人员在内的异地就医备案人员登记备案材料清单。三是扩大备案渠道。依托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微信小程序和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异地转诊人员可实现线上快速备案。四是探索自助备案。推行个人承诺制,取代传统的备案管理,免证明材料、免经办审核,异地就医患者可即时开通、即时享受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目前,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均可通过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微信小程序和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截至2022年6月底,通过国家统一的线上备案渠道累计成功办理备案166.66万人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服务。一是明确异地就医备案人员范围,将异地转诊就医人员,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急诊抢救人员以及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纳入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二是规范异地就医备案有效期限,明确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有效最低期限,有效期内可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直接结算服务;三是合理确定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报销政策,统筹兼顾人民健康需求和分级诊疗要求,合理设定报销水平差异。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加快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逐步统一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服务,继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跨省就医结算中的实际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关于优化转诊转院程序的建议

2015 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系统地提出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目标、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为出发点推进各项工作,2021年印发《关于推广三明市分级诊疗和医疗联合体建设经验的通知》,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为目标,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立更加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推动落实相关工作,持续推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立足参保群众异地转诊就医难点,与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相结合,不断完善跨省转诊就医机制。异地转诊人员通过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微信小程序和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可实现线上备案,参保人员申请备案时,可直接备案到就医地市或直辖市等,并在备案地开通的所有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享受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门诊就医时按照参保地异地就医管理要求选择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就诊。目前,遵义市普通门诊备案到就医地统筹地区,不指定具体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不仅拥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也省去了急用时难以变更的麻烦。同时,遵义市推行自助备案,异地转诊人员通过个人承诺即可开通并享受跨省直接结算服务。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进一步简化和优化转诊备案手续,不断提升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国家医疗保障局

2022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