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的一腔热忱,我走出市医保局的机关大门,踏入罗王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这两年,我见证了乡村的蜕变与活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罗王村于2015年脱贫摘帽。全村由526户家庭组成,总人口2268人。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是我与村“两委”共同的责任与使命。防止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尤其是我工作的重点之一。
驻村以来,我携手村“两委”成员,跑遍了罗王村的每家每户。我化身医保政策宣传员,聚焦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保障急难愁盼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广泛宣传医保政策,把医保政策送进千家万户。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2023年,乔大娘因家用煤气罐爆炸导致大面积烧伤住院,医疗费接近26万元,这一下子可愁坏了乔大娘和她的家人。了解到乔大娘的病情及其家庭情况后,我及时与许昌市医保局待遇保障科沟通,让其先安心住院。随后我根据有关办法帮乔大娘办理手续、申请享受医疗救助,乔大娘被认定为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最终,基本医保支付15万元,大病保险支付3.8万元,医疗救助1.7万元。之后,乔大娘也作为突发严重困难户被列为监测对象。
出院后,我到乔大娘家去看望逐渐康复的她。她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感谢书记!感谢政府!医保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麻烦,还给我申请医疗救助,又减轻了我的负担。要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办好了。”乔大娘的话不仅让我体会到了为民办实事的自豪感,也让我体会到“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要义,更让我坚定了加强医保政策宣传的决心。
针对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的特点,我与村“两委”商议,按照“村委包队,队长包户”的原则,走街入户宣传医保政策,并利用妇女节、重阳节等时机,在村集中场所进行宣传,进一步提升医保政策知晓率。
2023年医保集中参保缴费期即将结束时,我通过医保系统数据发现,71岁李大爷未能参保。于是,我和驻村工作队赶忙到他家了解情况。在李大爷家中,我们耐心倾听了他未参保的原因和顾虑,并用村里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向他阐述了医保的重要性。经过一番真诚而细致的讲解,李大爷逐渐认识到参保的必要性,并在我们的协助下,顺利完成了参保手续,如期正常参保。几日后,李大爷因病住院治疗,在这个关键时刻,医保为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康复出院后,李大爷难掩感激之情:“多亏你们当时耐心劝导我参保,要不然这次可就难了啊!”
走访中,我还了解到罗王村很多慢病患者没办理慢病就诊卡。村里与最近的医保慢性病鉴定办卡地点相距26公里,如何方便群众鉴定办卡,成了我琢磨的问题。于是,我与许昌市医保局沟通,邀请禹州市医保局、镇卫生院等单位的同志到村里开展义诊,由镇卫生院为罗王村40余人办理慢性病卡,有效解决了办卡难、办卡远的问题。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驻村工作的时间越久,我越体会到基层医保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幸福,医保政策落地落实是打通基层“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两年来,我们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努力都化作推动乡村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点滴力量。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我还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