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区医保部门赓续革命老区精神,用心服务人民,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切口,坚持数据赋能,在暖心服务上‘用力’、在救助精准上‘着力’、在确保救助资金安全上‘发力’,持续推进医疗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一、优化服务模式,高效便民“有温度”
一是多种方式“自主办”。2021年11月上线“崇明区医疗救助‘一件事’平台”,畅通“线下办”、“线上办”双通道,救助对象享受待遇更方便。二是简化流程“高效办”。通过系统自动获取人员身份信息、医疗发票信息,整合身份认证、费用核算、救助发放等业务流程,自动生成救助待遇,在线完成资金拨付,将办理时间从60天缩短为5个工作日,实现医疗救助“零跑动”“零材料”。三是实行帮办“就近办”。针对救助对象老年人多、智能设备操作困难等特点,医保部门同步推进全方位线下帮办服务。在崇明区357个村居设置“初心·帮办”服务点,村居干部、志愿者手把手帮助线上申办、结果查询,暖心服务群众“不出村”。
二、强化救助管理,资金给付“有精度”
一是及时掌握人员动态。对退出救助人员库的对象及时进行标识提醒,以准确区分享受待遇时间。依托全市因病致贫预警系统,对退出人员和贫困边缘人群进行动态跟踪,确保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救助范围。二是预警监测可疑数据。在系统中建立单次大额预警、综合减负预警等11个预警项,对超额救助、大额结算等可疑数据进行监督预警。三是建库厘清规则衔接。坚持“先保险、后救助”原则,建立救助对象基础数据库、城乡居民大病数据库、综合减负数据库、职工互助保障数据库等,梳理汇总医疗救助与卫健委、残联等12个部门医疗费用补助政策衔接情况,实现救助对象分类管理和救助规则有效衔接。
三、建立清算机制,安全保障“有力度”
一是开展“循环清算”。聚焦结算安全性,在医疗救助“一件事”平台中设置清算模块,实现个人清算、清算提醒等功能。采取实时清算和定时清算相结合的方式,按季度或年度对救助费用数据进行比对清算,同时,区别救助对象情况,分类明确涉及清算资金的归还责任人。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压实乡镇资金管理的主体责任,社区定期公布救助对象及金额,接受社会监督。每年开展医疗救助资金专项审计和自查,及时查纠问题严肃整改,确保医疗救助资金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