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第7927号建议的答复
医保函〔2020〕50号
梁庆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通过区块链技术统筹完善医养结合支付保障体系、提升运行效率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有关规定,国家医保局认真落实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任务,根据“简政放权、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和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8年6月,医养结合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医养结合机构有3800多家,截至2019年6月,全国已有2400多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了医保定点范围,占总数的63.2%。
下一步,我们将抓紧修改完善《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简化申请程序,优化服务流程,完善协议管理,加强监督管理。对养老机构举办和内设医疗机构在内的公立、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一视同仁,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二、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6年起,我们组织承德等15个试点城市和山东、吉林2个重点联系省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试点重点围绕长期护理保险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等政策体系,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等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协议管理和费用结算等办法,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等。机构改革后,国家医保局继续承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职能,试点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目前试点总体进展顺利。截至2019年底,15个试点城市和2个重点联系省份的参保人数达9815万人,累计享受待遇人数110万人。保险业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积极开发设计商业护理保险产品,发展商业护理保险。
社会各方对试点总体评价较好,制度的保障功能和外延功能初步显现。一是切实减轻了失能老人家庭经济负担和事务负担,符合政策规定的护理费用个人负担30%左右。二是促进了护理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养老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超过3700个,护理服务机构人员约15万人。三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失能人员基本护理需求通过居家、社区、机构护理服务得到满足,降低了失能人员住院率。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部署,国家医保局将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在更大范围检验制度成效,探索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
三、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支持医疗养老机构发展
银保监会积极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医疗、养老和健康产业投资,鼓励保险资金以投资新建、参股、并购等方式兴办养老社区和医疗机构,重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医养结合领域的融资。目前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10家保险机构已投资44个养老社区项目,计划投资金额900亿元,设计床位数7.9万个。大部分银行已将“医疗、养老等健康产业”列为“积极进入”“重点营销”类行业,积极为医养结合领域提供金融服务。
四、关于信息共享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国家医保局将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在保障参保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部门间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医疗、医药、医保数据共享协同,同时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医保相关领域的应用。
感谢您对医疗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国家医疗保障局
202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