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医保局通过对医疗救助业务进行流程梳理和风险研判,创新推行“133”工作法,以“绣花”功夫,精准高效服务救助对象,严格防范医疗救助资金的支出风险,提升困难群众医保满意度。
建立一个机制。根据医疗救助业务需要,经多次与民政和乡村振兴两个部门协商沟通,结合身份认定程序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即,民政部门每月25日主动推送下月享受待遇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等人员信息,每月3日前对上月遗留补充的数据进行共享;乡村振兴部门每月1日推送当月享受待遇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困难户人员信息。医保部门以共享数据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员信息,避免因数据共享延迟导致救助对象身份已变化而医保系统中救助待遇未及时调整的情况,从而规避医疗救助资金的不当支出。2022年,共享数据信息累计达7000余条。
压实三个动态。一是动态标识。每月根据共享数据,及时在医保系统添加新增人员享受待遇标识,及时摘除退出人员标识,为医疗救助对象在市内就医实现“一站式”联网结算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2022年,共计联网救助6560人次,救助资金累计达298万元。二是动态参保。每月从医保系统中动态筛查救助对象的参保情况,重点关注新增人员和职工参保人员,对发现未参保的或原享受职工医保但中断参保的,立即申请医疗救助资金,实行动态参保补贴。三是动态监测。实时掌握、监测医疗救助对象的就医信息,每月分析、比对数据。其中,对未进行医疗救助的人员,逐一分析、了解原因,经核实确未救助的,立即联系通知进行后续手工救助,避免救助待遇应享未享。同时,对疑似符合办理慢性病的对象,联系其就医定点医疗机构,调取病历进一步分析情况,经审核符合办理条件的,及时进行院端办理。另外,针对个人负担部分超1.5万元的居民患者的数据信息,每月定期推送至乡村振兴局,织密织牢防返贫监测网。
实施三级联动。医疗救助对象因文化程度、健康情况等现实原因,到市内或镇街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业务有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打造两条医疗救助经办三级联动线,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上门服务”。一是市(县)医保经办机构-镇街区人社所-村三级联动。经监测发现救助对象未进行联网结算的,由医保局按镇街区将信息推送至人社所,人社所再推送至村庄,由村干部上门收取相关材料后送到人社所。经人社所初审、医保经办机构复审后,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医保经办机构直接将救助款汇至个人账号。二是市(县)医保经办机构-各定点医疗机构-村级定点卫生室三级联动。医保经办机构将动态监测筛选出的疑似符合办理慢性病条件的人员信息,推送至定点医疗机构,由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办理,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定点医疗机构打印慢性病证后,由乡医送至救助对象手中,并指导使用。2022年,累计为70余人次办理慢性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