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聚焦减轻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出台《金华市构建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实施方案(2022-2025年)》(金政办发〔2022〕48号),抓好主动发现、精准识别、梯次减负、兜底保障关键环节,实现困难群众医疗费用综合保障水平达85%以上。
一、扩宽主动发现渠道,救助对象再精准
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线下服务站、强化部门协作等方式,积极拓宽主动发现渠道,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一是依托信息系统精准预警。依托省“智慧医保”系统,建立因病致贫返贫风险潜在对象库和双预警机制,定期将超过预警标准的参保人员信息推送至其他救助帮扶部门纳入监测保障范围,推进部门协同共管。2022年,金华医保部门向民政部门推送自负医疗费用超5万元信息4563人次,协助民政部门主动发起困难群众认定。二是设立“病贫共济”服务站贴心服务。在全市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设立安心医保“病贫共济”服务站,开通救助帮扶绿色通道,为大病患者提供政策宣传、健康指导,协助发起慈善个人大病众筹等标准化服务。三是依靠基层组织及时救助。乡镇(街道)慈善分会、村(社区)慈善工作站协助医保、民政等部门及时发现和核实辖区居民罹患重病导致家庭困难的情况,实施精准化帮扶救助,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确保困难群众“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二、优化精准识别路径,就医负担再降低
依托省“智慧医保”系统,建设在线智控、政策推送、数据归集等功能模块,实现疑点数据智能预警、救助政策一键推送、救助信息全屏展示。一是费用监管更合理。建立困难群众医疗费用综合保障率、高价药品耗材使用率等预警指标,通过系统智能筛选,对疑点数据、重点医院进行平台预警,实现医保智能监管从合规性审核向合理性审核的转变。二是救助纾困更精准。通过数据的集成碰撞,探索建立疾病、政策相关性模型,对特定疾病的参保人员,推送相关医疗、医保服务政策,救助纾困精准化。如2022年度共向市慈善总会推送209名血友病患者费用信息,市慈善总会结合实际给予精准帮扶。三是数据归集更全面。归集医保、民政、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残联等各部门数据,构建立体防贫地图,实现对困难群众分布状况、就诊信息和费用结构的动态呈现、精准分析。
三、发挥梯次减负功能,保障能力再提升
通过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以及实施“金惠保”等做法,发挥多层次医保制度综合效应。一是分档资助参保。全市设立一档(职工医保)、二档、三档3个缴费档次。政府对特困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众资助参加二档,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参保缴费经济负担。2022年,金华市共资助58951名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保二档,资金支出12084.95万元。二是支持参加“金惠保”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大病保险基础上,设立“金惠保”选缴制度,每份100元,最多选缴3份,困难群众由政府全额资助3份选缴保费,享受最高保障待遇。强化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的政策衔接,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医保目录外药品费用及罕见病用药等费用均纳入“金惠保”补助范围,困难群众综合保障比例平均提高4.5%左右。三是优化完善医疗救助政策。统筹门诊和住院救助政策,救助比例达到70%以上,年度救助限额达到10万元。2022年全市门诊救助787930人次,资金支出4042万元;住院救助34626人次,资金支出4070万元,有效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四、完善兜底保障举措,救助帮扶再协同
由医保部门牵头,构建多方联动帮扶体系,形成救助合力,协同化解困难群众高额费用,织密共同富裕“兜底”网。一是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加强部门制度衔接及经办服务统筹协调,推进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构建部门救助帮扶一站式服务体系。二是建立高额医疗费用多部门协同化解机制。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金惠保”、医疗救助保障后自负医疗费用仍较高的困难群众,医保部门积极对接民政、乡村振兴、慈善总会等相关部门,为其开展联合救助。三是建立综合保障兜底机制。医保部门牵头设立安心医保“暖心无忧”专项基金,对困难群众及家庭实施年度医疗费用负担封顶,将困难群众个人自负费用化解至5万元以下,困难群众家庭自负费用化解至6万元以下,用暖心兜底传递“医保温度”。2020年以来,全市共为104名困难群众实施自负高额医疗费用化解,其中部门协同化解333.72万元,“暖心无忧”基金等兜底救助66.78万元,综合报销比例提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