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要求,防止困难群众因病返贫致贫,实现救助待遇“应享尽享”,成都市医保局在便捷度、智能度和共享度上多维发力,通过流程再造、信息协同、专用途径,形成“医保+N部门”医疗救助跨部门服务联动机制,创新医疗救助“一键通”,铺就便民惠民幸福路。
一、打破信息壁垒,“并联式”审核凝聚救助合力
针对传统医疗救助存在主管部门多、政策不统一、申请流程繁杂、易“少救漏救”等痛点,成都市医保局勇于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
一是数据汇聚强支撑。遵循“依法依规、来源权威、唯一多重、标准统一”原则,整合医保、民政、组织、退役军人事务、工会、红十字会、残联等7个部门数据资源,构建涵盖政策规则、人员信息、业务流程的“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源库”,为平台提供坚实数据底座。
二是智能匹配提精度。针对多重救助身份叠加、政策差异复杂的实际情况,创新植入40类救助算法,构建“审批拨付三维筛查匹配体系”,实现防止返贫监测评估、对象待遇匹配、救助方案生成智能化。平台自动计算最优救助方案,实时派单至相应部门结算拨付,将多重救助办理时长由平均90天以上大幅压缩至20天以内。
三是流程再造促统一。新“并联式”救助审批流程,变部门分散救助为政府统一救助,将结算拨付“申请才办理”的旧模式升级为系统对数据自动核算、主管部门依职权主动完成数据推送的新模式,彻底解决救助金额因申请顺序不同而有差异的问题,结束传统的“九龙治水”局面,形成“合力治水”新格局。
二、数字转型升级,“一站式”结算优化救助体验
立足提升困难群众办事便捷度和获得感,大力推进医疗救助服务数字化转型。
一是线上申请“零跑腿”。依托城市服务门户和“超级绿叶码”微信小程序,开通“医疗救助”线上申请窗口。群众只需上传身份证(社保卡)、住院发票、结算单、出院证明4类材料,即可足不出户完成申请。办理进度、资金发放状况等审批信息24小时“可视”追踪。
二是线下服务“广覆盖”。推动服务窗口前移,开启“集约、多点、高效”的医保服务新模式。在全市100%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医保服务窗口,高频医保业务初步实现“家门口办”。面向智能手机使用障碍人群,依托医保服务站点、社区网格员等提供代办或代申请服务,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
三是结算扩面“更便捷”。将救助对象云上大整合、网络大统一、数据大汇聚,建成以四川医保公共服务平台、定点医院联网结算、救助通、“一卡通”资金发放为载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全市8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联网结算,350家扩展普通门诊“一站式”结算。2022年以来,累计联网结算超过60万人次。通过救助通平台救助3000多人次。
三、建设标准规范,“一窗口”经办提升救助效率
着力构建规范统一的四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救助服务。
一是标准规范促统一。对市、区、县、村四级医保服务窗口设置、服务标准、网格化管理等事项进行统一,推动四级政务服务窗口服务、功能布局、大厅管理等多点服务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出台《2023年医保经办规范》,对202个医保经办事项办理材料、办理时限、办理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办理材料数量总体减少30%,办理时间总体压缩20%以上。
二是提质增效显成果。通过大幅缩短医疗救助事项申请、经办、审核办理流程,医保救助办结量同比增加300%、多重救助件同比增长200%,办结时间由以前最长120天,缩短至最多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