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一帮一、一对红”结对活动见闻(二)
【编者按】"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是国家医保局推进医保铁军建设、提升经办能力的重要举措。近期精选5篇典型案例集中展示,地方通过结对帮扶,破解医保经办能力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推动全国医保管理服务水平整体提升。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创新探索,见证医保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成都,天府之国,坐拥沃野千里,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枢纽;拉萨,雪域圣城,屹立于世界屋脊,承载着高原的信仰与灵性。两城虽相隔千山万水,却因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紧密相连。
“在党建引领下,先奠定制度之基,再佐以人才联训,从而造就两市群众医保业务经办互联互通的良好局面”——在医保领域,一场基于“两定机构”协议管理的互助共进之旅也正在火热进行中。
据介绍,成都与拉萨双方共同建立起了“两定”协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并且协议落地首战告捷,拉萨市高效完成首批10家新增定点零售药店的协议签订工作。这其中,双方付出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关注?一起走进第一线——
协议联动,精准施策,筑牢制度根基
“两定机构”的协议文本作为保障医保基金安全的“四梁八柱”,远不止是出台一份文件那么简单,而是医疗保障制度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关键标志。
没有统一的标准,协议管理就容易流于形式,基金监管就会疲于奔命。因此,成都和拉萨联动的第一步便是统一协议,共建标准。确保主协议在成都和拉萨保持高度一致,从整体框架和关键条款上实现统一规范,为两地医保协议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使两定机构在开展医疗服务时有统一的遵循标准,促进医保基金使用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考虑到藏医特色诊疗具有独特性,许多方面未在通用协议里明确标准,更加需要精准施策。双方迅速组织了专业力量,针对藏医特色诊疗项目及高原地区特点,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精心草拟补充协议,力求精准涵盖藏医诊疗从服务提供到费用结算等各个环节。由此,便能保障藏医特色医疗服务能够在医保框架下有序开展,也让古老的藏医药更好地服务民众,同时也推动藏医药事业在医保政策支持下实现新发展。
另外,为了能够管理更加高效,成都和拉萨通过清单化管理压实责任,在定点准入机制、协议文本制定与管理、协议履行与动态管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按病种付费(DIP/DRG)结果互认、医保审核、培训跟岗等方面,初步构建起全方位“需求精准研判—资源高效适配—成效科学共评”的闭环运行机制,协作效能初步释放。
人才联训,赋能提能,锻造过硬队伍
人才联训是本次联动的又一大特点。成都市医保局相关同志介绍,“为了能切实帮助拉萨建设起医保标准体系,我们制定了‘培训+跟岗’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定向为拉萨培育协议管理骨干人才,为我们联合探索提炼‘高原特色协议管理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通过立体培育,定向赋能。此前,成都已成功举办两期医保经办能力提升培训班,拉萨骨干力量也在此之列,不仅精讲理论协议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核心内容,还有实地观摩。拉萨相关同志对此表示“通过学习成都医保的先进经验,让我们对今后拉萨的医保管理更加充满了信心”。
另一方面,人员双向跟岗,互学共促。所谓“跟岗”便是成都和拉萨的医保工作人员双向奔赴,共学共建。据了解,双方就人员跟岗培训达成初步意愿。未来拉萨的医保工作人员将分批次前往成都,深入医保经办一线岗位,通过实地操作、现场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学习成都在医保业务办理、流程优化、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同时,成都也将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前往拉萨,进行现场指导和经验分享,帮助拉萨医保队伍快速成长,提升整体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办事联通,便民利民,架起两地桥梁
办事联通,让群众少“跑腿”不仅是本次结对共建的目的,也是取得的实效。一方面,异地就医难题不再。虽然两地相隔万里,但是长期在成都居住的西藏参保群众超过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8%,异地就医报销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2024年拉萨参保人员在成都就医人次达到139900人次。所以,此次共建也为解决异地就医问题提供了突破口,成都和拉萨已建立起异地就医问题即时解决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响应两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问题。
另一方面,服务延伸,暖心便民。居住在成都的部分西藏群众汉语使用还不熟练,这对他们就医报销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为了真正实现异地就医服务的“零距离”“无障碍”,成都和拉萨两地医保部门经过2次专题磋商及现场调研后,未来拟在西藏籍群众聚居且医疗资源密集的武侯区、双流区以及就医量大的两家医疗机构设立西藏医保经办服务点,提供医疗费用报销、政策咨询、异地备案等服务。对于不会汉语的藏族同胞,服务点还拟开通“藏语服务”,确保藏族同胞能够准确、顺畅地咨询医保问题,办理医保业务,让远在成都的西藏参保群众也能享受到贴心、便捷的医保服务。
中国医保,一生守护!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人人有责!打击欺诈骗保举报电话:010-89061396,010-89061397;邮箱:jubao@nhsa.gov.cn。